月薪上万的压雪车司机职业空缺 冬奥会带来的就业机会还有很大空间

  • 热点 • 2018-09-27
  • 来源:第一财经
  • 作者:董鑫
  • 浏览:430
  • 评论:0
当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之后,那些新涌入到“冬季大潮”的地区和企业出现了“人才荒”,整个行业处于‘贫血’状态。
范陈建从2009年开始做冰球相关生意,这几年真实感受到了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的红利。

冰球运动,亦称冰上曲棍球,传统强国为加拿大、美国等。“2016年以前,我们公司在国内的冰球器材销售全年不到10万元,当时主要做出口。而2017年,公司的冰球装备在国内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上,范陈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卖装备,范陈建所在的滕特体育还做北美冰球游学项目,带国内青少年去美国、加拿大参加短期冰球培训。范陈建说,一般中国孩子每年学冰球的花费大概在3万到8万元不等,出国比赛费用则更高。最开始做的时候,每年送出去十几个孩子,现在每个暑假稳定在60人左右,且生源来自全国各地。


中国的冰雪旅游方兴未艾,冰雪培训市场供不应求,冰雪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增长,冰雪产业环境日益优化。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庞大的冰雪消费市场已初步形成。

首钢老厂房焕发新生机

冬奥会注入全新的运动气息,让首钢搬迁后遗留下来的百年老厂房焕发出了新生机。

首钢西十冬奥广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举办的中枢,这里的建筑物全部由炼铁筒仓、料仓改造建设而成。截至目前,西十冬奥广场包含的12个建筑单体子项相继改造完成,实现了由工业建筑向现代创意办公空间的华丽转型,满足了冬奥组委办公及会议、展示等功能性配套服务要求。北京冬奥组委会已顺利入驻。

单板大跳台滑雪是今年平昌冬奥会新增的正式比赛项目,今后将出现在各届冬奥会的比赛场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这一项目将在首钢园区进行。

项目对首钢原有老厂房和工业构件进行修缮与改造,满足冬奥会赛时观众、裁判、OBS转播(网站最常用的直播软件之一)等各项服务功能。在设计上,考虑到风向因素,大跳台呈西北-东南方向布局,主体结构约60米高、160米长,背靠由70米高的工业冷却塔改造而成的附属建筑,以石景山、永定河为环境背景。紧邻的群明湖在冬季可提供约20公顷的天然冰面。


第一财经记者在冬博会上了解到,这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单板大跳台场馆,也是北京冬奥会唯一一个位于市区内的雪上项目举办地。未来还将在此举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训练场地,并将其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大众休闲健身活动场地。

范陈建的滕特体育和首钢园区的华丽转型,都是冬奥会带动下中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冰雪产业发展大会公布数据显示,2017~2018年的雪季滑雪人次达1750万,同比增长15.9%;滑冰人次也超过2000万。2017年全国滑雪场数量达到703个;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接近4000亿元。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到2022年,中国要实现北京冬奥会109个项目全面参赛,通过“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普及群众冰雪运动,到2022年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计划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

滑雪场要造雪,更要“造血”

冰雪产业已迈入快速增长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精细化。

北京安泰雪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嵩对第一财经表示,就公司所在的滑雪产业链上来看,冰雪产业是“全方位缺人”,运营管理、开发建设、培训、软件、营销策划、规划等方面的人才都需要。

曾经这一领域无论是专业的运动员还是冬季体育的配套人才,几乎都来自东北地区,而当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之后,那些新涌入到“冬季大潮”的地区和企业出现了“人才荒”。

“单就滑雪产业来说,我们做了一个大致的统计:全国滑雪场中工作年限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不到50人,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不到300人;滑雪行业持证的教练是9200人,而未来行业的需求是3.2万人……目前这些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全国703家滑雪场的需求,整个行业处于‘贫血’状态。”王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除了管理人才和滑雪指导人员,技术人员的缺口更常常被忽视。

王嵩举例说,很少人想到冰上运动需要技术人员。比如索道的运营维护,一条专业的索道至少需要3到4个专业人员——一个站长,至少一个机修、一个电气人员。但是国内只有中国索道协会对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难以满足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招聘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难。再比如压雪车司机,普遍月薪达到8000元~10000元,好一点的老师傅月薪大概1.5万~2万元,甚至比一般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都高,而且需求非常大。

滑雪场为了平整雪道等通常都需要压雪车,一台压雪车普遍价值三四百万元,不能让新司机直接操作。新招来的司机需要老司机带3~5个学期,才能掌握压雪技能。


此外,2022年冬奥会所需要的“赛事核心人才”缺口较大,培养需求更加迫切。

今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人才行动计划》,设计了冬奥相关人才队伍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了“7+4”11项专项计划。其中7个计划是针对国际优秀人才、工作人员、竞赛管理人员、志愿服务等办赛人才队伍;4个计划是针对城市运行人才等面向主办城市各行业系统的人才队伍。

具体来说,7项计划包括国际优秀人才聚集专项计划、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专项计划、合同商人才联络培养专项计划、竞赛管理人才开发专项计划、竞技体育人才发展专项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志愿者服务行动专项计划。

4个专项计划有城市运行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计划、群众体育骨干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专项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专项计划。

哈尔滨体育学院院长朱志强对第一财经表示,通过对这些人才的需求程度进行研判,得出了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人员的需求:冬季两项赛事核心人员1407人、越野滑雪1283人、跳台滑雪是1082人、北欧两项1164人、单板和自由式赛事1281人,总共6200余人。

除了赛事筹备人才,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需的社会层面人才主要涉及城市运行人才、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骨干人才和冰雪产业人才。

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朱志强表示,协作培养将成为我国冬季人才培养的最关键和最有效的途径,应进一步深化和优化。

“实践证明,中国冬季运动人才培养的‘国内国外协作’、‘省省协作’和‘校企协作’等模式的现实成效最突出,其中校企协作开创了高校冬季运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朱志强说。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2018年哈尔滨体育学院与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合作协议。由于赛时运行的保障工作涉及竞赛服务、场馆设施设备运行以及相关索道、雪车、雪橇制冰、修冰等专业性保障工作,因此相关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朱志强说,“双方积极联合,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培养合格的运行保障工作人员。”


在2022年冬奥会结束后,中国是否还需要更多的冰雪运动人才?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认为,北京冬奥会结束以后,人们对冰雪运动的追求会大幅度攀升,冰雪运动的人才需求也会随之攀升,而不是下降。

钟秉枢表示,首先,冰雪和冰雪产业、冰雪运动需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会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发展;其次,随着中国教育部门大力调整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会还给中小学生和大学生。

“冰雪运动恰恰能够引领户外运动未来的发展潮流。不仅是北方大部分地区,还会延伸到南方。” 钟秉枢说。
声明:凡注明 “商导在线”来源的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商导在线”来源的作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导在线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