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纽约和伦敦,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还有四个方面的差距

对标纽约和伦敦,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还有四个方面的差距。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建设,我们可以借助自贸区的建设,建立一个完全开放的离岸金融市场,作为全面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并以此建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据地和中国财富全球配置的平台,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和‘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撑。”10月25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作出上述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在会上发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应是立足中国、覆盖亚洲、辐射全球,成为和纽约和伦敦三足鼎立的全球金融中心。

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建设探索,上海已经在金融市场发展和体系完善等方面有了多年的积累,并且拥有了一个试行多年金融基础设施和风控体系基本完备的自贸区,这将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报告也指出,对标纽约和伦敦,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还有四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与国际市场联动有限。

从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持有者结构来看,2018年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在境内人民币债券投资占比约为2%,低于韩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从发行主体来看,2017年境外机构“熊猫债”发行量为719亿元,仅为同期债券发行量(18.96万亿)的0.38%,而目前尚无境外企业在中国发行股票。从交易主体来看,截止2018年上半年,A股“沪港通”交易量为8.75万亿,占同期沪市交易额的3.26%。从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来看,尽管在沪法人外资银行数占在沪法人银行数超过一半,但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于2017年刚突破10%,并在2018年上半年达到10.2%。

二是市场结构和产品尚不完备。

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应该覆盖本币与外币、短期与长期、现货与期货等各类金融产品,各个市场分层有序、互为补充。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在外汇、债券和衍生品市场方面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提升,在资产管理以及相关专业服务方面仍然有待加强。当然,这方面的市场发展还受制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节奏。部分市场的发展不足也影响了上海对相关金融产品的国际定价权,进而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例如,薄弱的离岸市场使得上海在离岸人民币定价权方面影响不大,其作为人民币定价中心的地位还有待确立。

三是现有市场机制不健全、质量不高、资产定价扭曲严重。

首先,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包括股票发行、交易、退市等基础性制度的完善和“刚性兑付”的打破。其次,市场审批周期有待缩短,目前不少金融产品创新需要监管部门审批或核准,周期较长,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再次,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营机制有待提高,目前金融高管选聘市场化程度不足,激励机制失位,不利于机构的商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营。最后,市场定价扭曲比较严重,主要来源于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严,对内幕交易的惩戒不力以及对市场运营的行政干扰过多。

四是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功能不强,难以满足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实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股市融资供给能力仍相对不足;股市融资功能的稳定性受到IPO发行节奏控制的限制,IPO排队周期较长;2012-2017年间,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对上海企业的投资金额为447.8亿美元,仅为同期北京的35%。

对此,报告认为,实现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结构性的制度创新,即以现代金融科学为基础,突破现有体制的约束,借助新兴的金融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具体来看,报告将三个方面的措施概括为“三支箭”,除了上述提到的借力自贸区建设外,还需要致力于引进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全面提升在岸市场和服务的覆盖、质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大力推进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场外市场建设、扩展和创新,提高服务于企业投资、融资、激励、风控和创新需求的效率、深度和广度。

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明确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进入了加速推进期。

据悉,在当日的研讨会上,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与交流,及时构建金融研究智库高地,上海市金融学会还举行了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声明:凡注明 “商导在线”来源的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商导在线”来源的作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导在线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