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值化理财转型,准净值相差3到5个BP

  • 财经 • 2019-01-10
  • 来源:第一财经
  • 作者:宋易康
  • 浏览:1799
  • 评论:0
自己在一家股份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最终到手的收益率,与上日年化收益率有3到5个BP的差距,这是怎么回事?
长期购买理财产品的朋友近期可能突然发现,自己购买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变水了”?

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五万元起购”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为例,虽然手机APP上标注的上日年化为3.78%,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一年期的收益率是3.78%,事实上这个收益是浮动的。


张先生甚至发现,自己在一家股份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最终到手的收益率,与上日年化收益率有3到5个BP(基点)的差距,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不断进入深水区,一批“准净值化”产品已经陆续上线。“如果算上这块‘准净值’的理财产品,估算目前行业的净值化产品比率已经有30%~40%。”某股份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与此同时,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2018年的债券牛市行情下,银行理财固守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所以投资者对理财结果并没有明显感知。但是,下半年随着非标市场“降温”,银行理财在2018年价格下降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相差3-5个BP背后,准净值已经逼近40%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以一家大型股份行资产管理部为例,早在2017年11月,一行三会发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时,该行便开始开发系统。2018年5月资管新规正式稿发布后,该行便有部分净值化产品陆续发行试水。

上述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如果简单地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阶段,净值化产品在整个理财产品中占比过半才叫后期,那么虽然目前各家银行差异较大,参差不齐,但行业整体仍处在初期阶段。

于是,“准净值”成为理财行业引导投资人接受净值化承担风险的“引子”。业内人士透露,“准净值”大多是在老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与客户展示的方式已经以净值、或者依据基准利率、承诺收益的方式呈现,但是背后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来运作。只是希望将客户往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方向上引导。 这也造成目前行业内准确的净值化产品统计口径难以衡量。

准净值与净值化产品的本质差异还在于估值方法和背后运作模式上。此外,“准净值”并非产品运作是什么情况就给客户什么收益,银行还会刚兑一部分,本质上并非让客户完全承担风险。

简单来说,一些客户买到的部分“准净值”理财产品,如果按照以前全完预期收益型产品,那么客户就无论如何也能拿到预期4%的年化收益。但是准净值以后,客户可能拿到3.5%或者根据市场情况更低,这3.5%的收益并非没有银行的刚兑,但是已经是银行试图让客户承担部分风险的尝试。

上述股份行资管负责人说,“准净值”本质上没有打破刚兑,但展现的形式已经引导客户认识到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业绩不承诺,不承诺保底、保收益,最终的收益可能会和预期收益差不多,但不会完全一致。 这属于刚兑尚未完全打破时的一种中间状态。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一般银行会将准净值最终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值控制在上下3~5个BP之间,以免给客户造成太大冲击。

“准净值”并不完全符合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管理办法的要求,只是慢慢过渡,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会在某一时间点变成真净值。多位资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

债券“小牛市”护航净值化悄然转型

除了准净值已经开始引导消费者外,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18年下半年,一波债券小牛市,使得主要投资于固守市场的银行理财,整体表现稳定,没有给消费者造成视觉上的冲击。

上述股份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坦率来讲,目前客户对银行各类产品的辨识度不一定特别清晰,早期净值产品、开放类产品滚动发一期一期卖,客户对产品类别并不敏感。

目前银行初期发行的一些净值化产品以固定收益类较多,它们的相对收益率也比较稳定。此外,2018年债券经历了一波小牛市,所以客户没有感觉到净值化产品与预期收益型产品明显的差异。“没觉得银行理财收益变得很低,甚至有本金亏损的风险。”一位长期投资理财的张先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国内实体经济去杠杆,导致融资收紧。2018年债市迎来一波债牛行情,债市收益率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分别较年初下行60bp和110bp左右。

由此可见,目前客户对净值化产品的感知还不深刻,反之,银行理财在净值化转型初期也没有很大困难,得益于债券市场走势。

但净值化转型越到中后期越难。总后期净值化产品表现不一定永远那么好。此外净值化产品转型进程过半后,当客户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真的有可能完全承担风险了,届时客户的抵触情绪如何还不好估量。

“投资者教育是最难的一部分,没有一家资管机构的存量有这么大,存量转型会像银行资管转型理财子公司这么难。”一位大行资管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目前银行都在招兵买马,加强真正的投研能力。最主要的市场仍然是固收。兴业研究总裁黄煜琛对第一财经说,资管新规后,由于刚性兑付的打破,未来非标资产要逐步让位于标准化的金融资产,这些因素显著增加了以信用债为主的固收资产研究需求。

不久前,某招聘网站传出“某筹建中的理财子公司拟以150万起招聘固收、量化、衍生品交易总监。”足以见得目前银行理财转型中对以固定收益类为主的市场人才及投研能力建设的饥渴程度。

此外,还会需要招一些权益类、大宗商品等人才。上述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说。团队可以借助母行的一些优势,如银行本身投资、债券交易的人才,但是股票这部分是银行本身的短板,需要弥补。

未来与基金公司合作的“委外”仍然会存在,和基金公司合作配置基金,“一对多”的专户仍然符合监管要求。

非标“断档”压降银行理财收益率

如果上文中固守市场是银行理财稳定器或压舱石,那么,在银行理财中,非标投资,才是传统银行理财博取收益的“杀手锏”。不过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位资管人士,他们一致认为,这一绝招在2018年“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落地中受到了最严峻的冲击。

“这是2018年资管新规下‘非标’时代的落寞”。一位资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具体而言,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对非标认定更加严格。

虽然此后7月20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非标进行了进一步放松,不过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份被业内亲切地成为“720”的标志性文件并未扭转非标在2018年年中的断档。

资管新规出台后,非标通道、存量客户都停掉了。那时候,既不是资管荒,也不属于有钱没地方投,也不是资金荒,大家手上都有钱。但是融资链条的断裂却发生了。随后 “720”通知中,明确老产品可以对接新资产,融资链条的断裂有所缓解。

但是“720”后,整个非标市场已经变得“风声鹤唳”脆弱,大家预期不太好,按照新规老的非标模式重新搭建比较难了。一直到目前非标仍未恢复,很多此前的模式都不大能做,加之监管要求只能做2020年底到期的非标,所以综合市场和监管几方面原因叠加,非标市场一直没有恢复。

“前期是政策因素发现做不了了,后来政策放松,市场又不好了,银行不怎么敢做了。”一位大行资管部人士说。

非标的转型过程中,对于银行理财收益的影响不可回避。从去年下半年到目前理财产品的价格下降较大。非标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加之整个新投资产的收益率也有所下行,银行就无法承受较高成本。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12月,共 408 家银行共发行了 8232 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增加 5 家,产品发行量减少 187 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 4.36%,较上期下降 0.02 百分点。尽管 12 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所有上扬,仍难改 12 月整体收益下滑趋势,12 月银行理财收益创 2017 年 5 月以来新低。

“没有高收益的资产投,银行理财的价格一定会下来,这个银行也无法避免,银行业不能给客户贴钱,唯有努力提高收益率,以前拿的优质资产,例如2017年下半年拿的债比较多,2018年整体的收益还会维持不错。但整体趋势不会变,资本市场不好,非标也没地方投,对于银行而言增量资金能投的部分很有限。所以2018年下半年收益率持续下降无法避免。”上述股份行资管部负责人说。
声明:凡注明 “商导在线”来源的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非“商导在线”来源的作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导在线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相关评论